重大产业平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、主引擎。2020年10月召开的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,明确把推进实施“3+4”重大产业平台作为“头号工程”,从2021年起集中力量开展“重大平台建设三年行动”。新年伊始,市委市政府把重大产业平台建设作为2021开年及“十四五”开局的第一项重点工作,全力推进实施。打造重大产业平台,对于破解当前中山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资源碎片化、平台能级低、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抢抓“双区驱动”重大历史机遇,加快产业创新发展,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水平,促进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推动高质量崛起,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■深刻认识重大产业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
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发展与互联互通的内在特征,使平台在促进产业及其组织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,也已成为近年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库斯马诺教授等学者,率先将平台概念引入到供应链之间或企业之间,并称之为供应链平台或产业平台。他们认为产业平台是一项产品、服务或技术,由一个或数个企业研发,作为其他企业创建补足品、服务和技术的基础,也是商业生态系统的基石,有利于商业生态系统各成员共创与共享价值。近年来,通过建设重大产业平台,加快资源要素整合、促进体制机制优化,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优势产业赋能升级,已成为深圳、杭州、苏州等城市聚集高端要素资源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、提升产业组织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战略举措。
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,中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,敢为人先,锐意改革,支持和鼓励群众创新创业,各镇(街)村(居)普遍建立了工业园区,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,也使中山成为珠三角“四小虎”之一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现有工业园区的层级低、数量多、规模小、分布散、效益差、管理乱、污染重等存在问题日益突显,既难以满足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,也难以吸引实现创新发展需要的人才等高端要素,更难以吸引高端项目和高端产业。近年来,由于重大产业平台规划建设滞后,中山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,部分成长型优质企业迫切希望增资扩产却没有空间,被迫外迁;同时也难以招引行业引领型大企业和技术与资本密集型大项目,即使招来了也面临落地难等问题。为此,必须加快重大产业平台建设,切实增强产业吸引力、承载力、竞争力,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,才能使中山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,才能有效承接深圳等中心城市高端要素资源和产业的溢出,才能真正发挥中山作为珠江西岸“桥头堡”和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“支撑点”优势。
■以重大产业平台规划建设支撑中山高质量崛起
1、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,科学谋划重大产业平台建设。
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,我国十四五时期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,“双区驱动”国家战略全面实施,省委省政府正在部署建设深中产业拓展走廊与大湾区(珠西)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,深圳提出实施“西协”发展战略,深中一体化发展即将到来。必须突出战略导向,抢抓机遇,加快深化改革,创新发展路径,优化体制机制,强化资源要素统筹,整合现有工业园区,举全市之力加快谋划和建设好规模大、能级高、创新强、机制活的高端产业平台,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和资源要素的承载力、接纳力,增强平台的创新力、带动力、竞争力,推动中山产业转型、城市提质,为建设湾区制造业一线城市提供强大支撑。
2、全面深化改革,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平台管理体制机制。
进入新时代,原有的体制机制优势逐渐弱化,原有的发展路子已难以满足创新发展、集约发展和协同发展的新要求。必须突破行政区划限制,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改革,加强资源要素市级统筹,建立“市级统筹、镇街主体、利益共享”平台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。要设立以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为主责主业的市级平台管理机构,实行“一个平台一个管理主体、一套班子多块牌子”的管理体制,实现统一划定平台范围、统一规划设计、统一土地整备收储、统一连片开发与招商等。加强制度建设,明确平台管理机构的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的职责,解决好与原有管理主体职能交叉、机构编制与人员调整、利益分配等问题。加强对规划管控、土地整备、产业导向、招商推介、生态保护、重大公共配套、产业扶持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,建立市镇、镇村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制度。
3、以产业为核心,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。
产业是经济之本、财富之源。市委书记赖泽华指出,“中山发展的基础在产业、优势在产业,出路在产业、突破口在产业。”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必须以产业为核心,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着力点,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支撑。大力推进实施“5321”工程,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应用,全力支持家电、家具、五金、灯饰、服装等优势产业的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形成新增长点;全力做好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引培育,力争引进标志性、引领性、带动性的龙头企业项目,打造新兴产业支柱。全面实施产业链“链长制”,全力承接好深圳、香港等中心城市优质产业和技术的外溢,努力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高端资源,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的全产业链集群。
4、强化创新要素聚集,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。
当前,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,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,高端创新要素呈现出进一步向高能级平台集聚的趋势。要突出创新驱动战略核心地位,主动对接广深港、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“224”工程,着力构建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应用为重点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,促进创新要素聚集,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,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。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和完善创新链,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,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;加快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、健康医药、装备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打造一批行业引领型头部企业。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,着力营造人才引进、培育、服务的良好环境,加快形成“博爱人才,智汇中山”的聚才高地。
5、促进产城融合,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新城。
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,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。实践证明,促进产城融合有利于土地集约化利用,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,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,实现“以城促产、以产兴城”。要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,形成内联外通、便捷高效的高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路网,实现大湾区“1小时生活圈”;统筹规划和安排产业和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布局,构建集高端技术服务、高品质生活服务、高标准公共服务于一体的配套服务体系,促进生产、生活、生态融合发展,打造具有中山特色的产城人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新城。